首页 新闻 市场 科技 财经 商业 地产 手机版
国际 国内 产业 宏观 股市 公司 动态 行情 业界 电商 数码 手机 银行 理财 数据 金融 产经 生活 评论 观察 房产 家居 趋势 楼市

【原创】1月信贷总量新高 但关键是结构:资金开始流向实体经济

http://www.tzgcjie.com 来源:严沁雯财联社            发布时间:2019-02-17 09:10:04
  【财联社】(研究员 严沁雯)1月份两大金融数据已经于昨日(1月25日)公布。增量达4.64万亿元的社融规模,加上3.23万亿元的人民币新增贷款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并大超预期。

  在这两项金融数据中,社融增长比上年同期增加1.56万亿元。其中,企业债券融资增量达4990亿,这说明了企业的信用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此同时,由于政策的支持,不仅票据融资猛增,居民中长期信贷再加上企业短期信贷的飙升大大提振了新增贷款,同比多增3284亿元。

  专家普遍解读称,两大数据创新高,表明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在加大。

  在1月社融数据的分项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1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了3.57万亿元,同比多增8818亿元,可见投向居民和实体的信贷在增加。
    众所周知,在“去杠杆”的影响下,2018年市场迎来了“信用紧缩周期”:社融余额同比增速持续下滑,信用利率持续上升。有的企业为了融资需要付出更高的利息,因此陷入困境。2018年7月,政策开始向“宽货币宽信用”转变:“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社融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

  然而,这一“双宽”政策作用到实体经济上的作用并不明显,我们先来看一张关于非金融性公司(企业户)每月新增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占比在过去几年的变化情况。
    图中可以看到,2018年一整年,企业中长期融资额占比并不算高,在下半年,企业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更是下滑严重。这是因为需求端出现了问题:就算融到了钱,企业也很难赚到钱,企业失去了融资发展实业的动力。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放贷也持谨慎态度。

  但在另一方面,居民户每月新增人民币占比情况却有不同,如下图所示。在2018年企业户中长期贷款占比当月占比在20%以下时,居民户新增占比已经超过了30%,且保持稳定,有的时候甚至超过了50%。但在去年11月至今,占比开始明显下滑。
    那么“水”去哪里了?根据以往经验,在居民的中长期贷款中,住房贷款一般占比较高。然而,这也与楼市热的出现有着密切关系。这点从上图可以得到验证:2015年到2016年,我国房价大涨,在这段期间的居民新增人民币占当月值比例也有明显的上升;而在企业方面,这一比例则是偏低甚至出现负值。

  不过,在这一次社融项中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明显的改善。由以上两张图可以看出,银行放贷投向居民户的比例明显下降,而非金融性公司(企业户)的占比更是获得了显著的提升。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在报告中称,与去年同期相比,社融中新增贷款中投向居民部门的占比下降,投向企业的占比增加,表明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逐渐增强。他还表示,社融方面,表外融资中止长达10个月的负增长,过去一些与资管新规冲突的业务也已经一定程度上得到处置和清理,表外融资功能未来将逐渐得以恢复。

  与此同时,在本次公布的数据中,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继续回落。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计算,1月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8%,比上年末低1.2个百分点。1月份,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量占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量的比重为28.3%,比上年同期低5.1个百分点。这与居民户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回落也是相应的。

  值得注意的是,虽说居民新增贷款占比下降,数量的增加却也提示了另一个风险。

  从新增信贷的分项解读来看,企业短期贷款比较多,当月增加5919亿,创单月历史新高,同比多增2169亿。反而是企业的中长期贷款改善并不明显,单月增加1.4万亿,同比只多增700亿。而受“早放贷早受益”影响,居民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依然较多,1月份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6969亿(亦创单月历史新高),同比增加1059亿。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单月居民部门新增贷款达9898亿,票据融资增加5160亿较去年同期多增4813亿,都应引起关注。谨防当前市场对货币政策存在偏松调节预期的情况下,出现新一轮的楼市热而对支持实体经济企稳的金融资源产生挤出效应。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责任编辑:
首页 | 新闻 | 市场 | 科技 | 财经 | 商业 | 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