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市场 科技 财经 商业 地产 手机版
国际 国内 产业 宏观 股市 公司 动态 行情 业界 电商 数码 手机 银行 理财 数据 金融 产经 生活 评论 观察 房产 家居 趋势 楼市

张思平:深圳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立的几个阶段

http://www.tzgcjie.com 来源:第一财经            发布时间:2018-05-23 08:12:07

1980~1986年:计划经济体制的突围时期

从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看,1980~1986年是计划经济体制的突围时期。从深圳特区建设的历史看,这一时期是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打开了深圳特区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经济特区建设之初,基础设施差,外商对特区优惠政策尚在观望等待,招商引资难度很大。深圳市提出了著名的招商引资的“蚂蚁”政策,加大对率先来投资建设外资的支持力度,使之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大力的招商引资,吸引了最早的一批港资进入深圳,包括第一家酒店,第一座加工厂等,迅速打开了深圳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第二,改革旧体制、开启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办特区、建城市,在深圳做的每一件事情、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会和旧体制发生激烈冲突,不突破旧体制的包围,就无法推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每一次碰撞,实际上就是对旧体制的一次突围,对新体制的一个探索。通过突围和探索,使深圳不仅成为了开放的前沿和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而且成为改革旧体制、建立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试验场。

——金融体制改革。办特区中央和广东省没有给钱,深圳提出利用外资或银行贷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的钱是按企业和国家计划分配的,不允许借出来搞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深圳的做法实际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管理体系的冲击和探索,利用外资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对传统外资外贸管理体制的大胆突破。

——价格体系改革。在计划经济下,各种物资靠国家计划调拨,价格由国家统一定价。而特区建设没有纳入国家计划,无法获得国家计划内的各种物资,包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而特区建设既要有相应的粮食、蔬菜、副食品等生活资料,更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等生产资料。为此,深圳推动了价格的改革,放开价格管制,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商品市场。通过价格改革,使深圳在上世纪80年代全国价格双轨制的特殊条件下,用市场的机制解决深圳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其中包括粮食、蔬菜、副食品的价格放开,在全国率先取消实行了几十年的各种票证。

——劳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特区建设需要大量的干部和职工,但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干部和职工都是部门所有制、单位所有制,不能跨行业、跨地区流动。深圳对传统的劳动和干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包括:对干部实行公开招聘,打破人才的单位所有制;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横向流动,对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和结构工资制。从而通过用人制度的改革,劳动力市场以及工资制度的改革,用经济的手段和市场的手段,使一批批的干部和工人很快涌进了深圳经济特区。

——施工建设体制改革。在传统的建设施工体制下,施工单位只是政府有关建设主管部门的附属单位,按建设主管部门指定的计划任务进行施工建设。深圳特区建设初期,没有自己足够的建设队伍,无法满足大规模建设对施工队伍、建设成本和工程质量的要求。为此,深圳市被迫实施“建筑工程施工招标制度”,发展建筑市场,通过招标,把全国的建筑施工队伍吸引到深圳。通过市场机制,也降低了工程造价、提高了施工质量,创造了深圳速度,这是对国家建设施工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

——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兴办特区,引进外资,举办各种企业,都需要给外商建厂房、提供土地,必须与外商签订土地使用合同,而土地使用合同实际上意味着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这在当时是有违国家法律的。深圳借鉴香港土地制度的经验,实行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发展土地市场,这项改革的试验和突破,对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起到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第三,提出深圳经济特区要实行“四个为主”方针。

深圳市按照邓小平和中央关于特区建设的总方向,根据深圳建设的实践,最早提出深圳要实行“四个为主”的方针,即“建设资金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经济结构以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为主,企业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经济活动在国家计划经济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

其中以外资和三资企业为主,实际上是对所有制结构改革的重要探索;以工业为主,意味着深圳特区不仅从事农业和“三来一补”加工业,而且提出了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产品以外销为主,实际上是提出了发展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为后来国家提出“大进大出”沿海发展战略提供了成功的示范。“以市场调节为主”虽然当时理论界有人提出和探索,但作为以市场经济调节为主推动经济发展的实践的地区和城市,深圳是全国第一个,深圳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改革实践,对中国确定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大方向起了重要的作用。

深圳这一时期的改革大体上是“以破为主,立在其中”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时期。经过几年的改革开放的大胆探索和艰苦创业,在深圳,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新机制已经发挥重要作用;对外开放的大门已经打开,外向型经济已经起步,城市建设已初具规模,为特区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1987~1993年: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搭建时期

从1987年到1993年的7年时间里,深圳通过“以立为主,破立结合”的大胆试验,初步搭建了深圳市场新经济的基本框架。

这一时期的历史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推进所有制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培育了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

这一时期深圳大力引进三资企业,尤其是高度重现引进香港大财团和国外跨国公司来深圳投资发展,其中,引进了香港和记黄埔李嘉诚先生参与盐田港的开发,使盐田港在数年后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专用码头;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组织地对民营科技企业进行培育和扶持,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在全国第一次提出,举办民办科技企业不仅资金可以入股,而且商标、专利、技术等可以以无形资产入股,这项规定使深圳诞生了像华为这样的世界级大公司,为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了体制机制的基础。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投资观察界:www.tzgcjie.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责任编辑:
首页 | 新闻 | 市场 | 科技 | 财经 | 商业 | 地产